革新商業模式 中國金融租賃公司的求索之路
一個行業的成熟、一家公司的成長,不僅需要規模上的增長,更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只有在穩定的框架內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這個行業、以及行業內的企業,才能不斷地創造價值。
從2007年末開始,金融租賃公司出現之后,整個中國租賃行業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截至目前,國內金融租賃公司的總資產已占據了租賃行業的大半壁江山。工銀租賃、國銀租賃、民生租賃,這三家金融租賃公司的總資產已達1000億元左右。
但是,中國金融租賃業近幾年創造的核心價值,不僅是規模上的,更在于在商業模式突破了中國租賃業過去的禁錮,并根據國內和國際的現實條件,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金融租賃發展之路。在這條路徑上,中國的金融租賃企業正在進行著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
工銀租賃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家試點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一直在探求如何實現在國內特色制度框架下的商業模式再造、如何在國際環境下爭奪前沿市場、在銀行經營傳統中培育新的風控機制。
中國版SPV
一直以來,中國的航空租賃市場長期被外資壟斷。深層次原因在于境內外飛機租賃稅率的巨大差異。
根據目前的稅收制度,國內航空公司進口空載重量在25噸以上的客貨運飛機,享受進口關稅1%和增值稅4%的稅收優惠。而金融租賃公司進口同樣規格的飛機,則執行進口關稅5%和增值稅17%的稅收政策。
“租賃公司進口飛機,自己不會運營,最終使用者還是航空公司。”一位金融租賃人士稱,由于稅收原因,國內融資租賃業難以從事新購“大飛機”的租賃業務,只能從事售后回租或支線飛機租賃,但引進新飛機才是航空租賃最大的市場。
于是,國內航空公司只好通過外資租賃公司引進打飛機。金融租賃公司成立不久就意識到這一現狀,打破外資壟斷的格局已經刻不容緩。
“在對國內保稅地區‘境內關外’政策進行系統研究后,公司尋找到‘保稅租賃’的解決模式。”工銀租賃內部人士稱,該思路經過與國家各相關主管部門反復溝通,獲得廣泛支持。
所謂保稅租賃,即利用保稅區的“關外”政策,解決了航空公司從境內租賃公司租入飛機、承擔高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問題;利用保稅區的“境內”政策,免除了國內航空公司從境外租入飛機需承擔的預提稅和營業稅。
與此同時,銀監會也下發了《中國銀監會關于金融租賃公司在境內保稅地區設立項目公司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使得國內金融系融資租賃公司設立SPV項目成為可能。
2009年底,南航與工銀租賃達成協議,南航的2架新波音777全貨機交由工銀租賃安排保稅租賃,項目總金額3.18億美元,期限10年。當年年底,飛機在天津東疆保稅港區順利完成各項報關、入關手續,并飛抵廣州執行首次運輸任務。
“該項目是我國首次通過保稅區引進飛機,也是我國金融租賃公司首次直接與飛機制造商簽署購機合同,并直接接收飛機。”工銀租賃人士稱,這開創了中國稅務租賃的先河,創造了國內保稅租賃業務模式,被譽為“中國SPV”模式。
“截至目前,工銀租賃利用境內保稅租賃模式共引進了23架飛機。”工銀租賃航空部董事總經理姜波透露,這個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租賃公司境內飛機租賃業務最常用的結構,甚至一些境外的租賃公司也在探討保稅區內SPV模式。
事實上,設立SPV開閘之后,這種業務模式的創新不僅被應用在航空租賃領域,也開始應用于航運租賃領域。
“融資租賃公司通過設立SPV,將單架飛機、單艘船舶等作為租賃標的物,出租給承租人營運,是目前國際航空、航運租賃業的普遍做法,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行業慣例。”一位租賃研究人士稱,中國SPV模式不但解決了稅收的問題,同時也是風險隔離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