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地為牢”到“藩籬拆盡”:泛資產管理競合新格局
合作大于競爭
諸多跡象表明,系列新政的出臺,正在迅速顛覆資產管理行業的既有格局。作為曾經的中流砥柱,信托業現有客戶必將被分化,以“多樣化運用方式”和“跨市場配置”為特點的傳統經營方式,必將遭到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簡單模仿,并遭遇直接的正面競爭,已是不可逆轉的大勢。
但對于泛資產管理行業內的各家機構而言,以混戰為主要形態的競爭關系將是一段時期內的主旋律,而以共贏為基調的合作關系才是未來長久的發展之計。
剛剛在昆明舉行的2012年中國信托業峰會上,中國人大信托與基金研究所所長周小明闡述了其對于目前泛資產管理行業格局和生態的觀點。在他看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競爭中謀求合作,應該是資產管理機構之間的常態。”
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高管亦表示,保險資管跟券商資管、基金資管確實有一定競爭關系,但總體上合作點也很多。
“因為大的保險機構資產配置壓力非常大,每年增加上萬億的配置壓力,包括存續資產也有重新配置的壓力,一定會依賴跟各家資管機構合作來共同把這筆資金管好,只是希望合作方能真正給保險帶來滿足風險收益非常穩定特征的產品。”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認為,券商跟基金、保險的不同在于,券商是給別人提供服務和產品,特別是改革以后,IPO、股權類、債券類等創新產品,證券全行業都在推進。具體到跟保險合作這個問題上,證券已經開展對沖量化等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多年,非常成熟,希望能真正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泛資產管理行業的市場空間不斷被拓展,行業創新熱情高漲,競爭格局深化,與當前發展更加匹配的制度化頂層設計需求更加迫切。
從現狀看,各類金融機構雖然從事了本質上一樣的資產管理業務,但分業監管的現實卻使其面臨尷尬的現狀,適用法規不統一,監管松緊程度差異甚遠等問題,造成了不公平競爭,成為擺在目前資產管理行業面前的一道硬傷。
最直觀的體現是,券商和信托開展的本質一樣的通道業務,由于分屬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范疇,其所受相應的凈資本約束存在極大差異,券商資管開展通道業務后能夠立刻搶走大塊原是信托的碗中魚肉,這也是個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表示,“財富管理行業最突出的特征是監管異常嚴格,監管政策對于整個行業形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監管部門對原來的政策進行調整在時間上會有滯后,特別是資產管理行業這些年發展特別快,這種滯后更為明顯。”
多位受訪的資產管理機構人士一致認為,信托制度的普惠是資產管理行業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整個泛資產管理行業都應該統一在《信托法》的框架內運行,應從機構監管逐步調整為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此前曾透露,關于《信托法》的修改工作和有關信托配套制度建設與法規完善工作,現在已在進行當中。其中很重要的目標,就是盡量確立統一化的法律適用標準。
某信托公司中層人士表示,“如果不在頂層設計上實現全行業統一的監管標準,那目前所謂以創新為目標的政策推動和行業融合,最后都只能淪為不斷的監管套利創新,這是非常可笑的。”
這一頂層設計,將依賴于各監管部門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泛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淡化部門利益從而促成監管的融合,然則行業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