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租賃國際化漸入佳境:內破外資壟斷外拓成熟市場字號
經過近5年的快速發展,中資金融租賃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已逐漸找到自身定位,打下一片天地。
近日,工銀租賃再次與空中客車公司簽署購機合同,斥資35億美元向空中客車公司訂購50架A320系列飛機。若算上去年簽署的兩筆大訂單,工銀租賃在最近14個月時間里,已訂購了137架大飛機。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這一大批飛機訂單之后,工銀租賃國際化開始提速。
事實上,不僅僅是工銀租賃,包括國銀租賃等在內的中資租賃公司,也正開始更多地參與到海外的租賃市場中去。在行業總資產突破6000億元大關之后,中國金融租賃業國際化漸入佳境。
打破國外壟斷
據統計,2010年全球航空公司1.8萬架飛機中,通過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取得的比例高達58%。
“我們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嚴格的評審之后,決定直接批量購機。”工銀租賃總裁叢林表示,“自主購機是國內飛機租賃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標志著租賃公司的業務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體現了工銀租賃發展飛機租賃業務的信心和決心,是一個戰略選擇。”
飛機的價值穩定,天生適合做租賃的標的物。在工銀租賃成立之初,就將拓展飛機和船舶租賃視為公司的戰略定位之一。以航空租賃為例,一方面是由于航空租賃的市場廣闊;另一方面,當時國內航空租賃幾乎被外資壟斷,而作為國內金融租賃的“領頭羊”,工銀租賃率先打破外資壟斷,義不容辭。
“飛機租賃從出生開始本身就是國際化的產物。”據金融租賃業內人士介紹,飛機租賃業的興起,最初是由于愛爾蘭的航空公司在淡季時無法充分使用飛機,而地中海地區仍是旺季急需飛機的大背景下“發明”出來的一項業務。
但這項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租賃業務,對于中國而言,很長一段時期處在“引進來”的階段,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航空租賃市場基本上是被國外的租賃公司所壟斷。
目前,我國大約有1700多架商用飛機,近1000架飛機來自租賃公司。粗略估計,由國內租賃公司租給國內航空公司的飛機不到100架,占國內航空租賃市場10%左右,另外90%就被國外的飛機租賃公司占據了。
“這不到100架飛機,大部分還是這三四年間租出去的。”上述租賃業內人士表示,但值得肯定的是,中資金融租賃公司的出現,已打破了國內航空租賃被外資壟斷的歷史。
主管航空業務的工銀租賃副總裁陶梅介紹說,工銀租賃的飛機租賃業務主要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新飛機和存量飛機的售后回租,購買附帶租約的飛機,購買有機位無租約的新飛機,以及第四個階段直接批量訂購飛機。工銀租賃目前已進入航空業務的深水區。
陶梅表示,飛機租賃公司的主流模式就是直接購機,全球80%以上的租賃業務是通過直接購機開展的,直接購機對租賃公司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而工銀租賃已建立起一支包括商務、機務、管理、適航、法律、金融等各門類的飛機技術隊伍。
2009年,工銀租賃曾為南航安排了兩架新波音777貨機保稅租賃項目,設立單一項目公司作為飛機引進的載體,使飛機租賃項目享受到飛機進口1%關稅、4%增值稅的優惠待遇,又避免了境外租賃公司的預提所得稅。
“這一項目開創了中國飛機租賃業保稅租賃的歷史,是國內公司運作的第一單,一舉打破了外資租賃公司對我國飛機租賃市場的壟斷。”陶梅表示,項目開展期間,是國內金融租賃公司首次全程介入飛機租賃環節。
繼工銀租賃介入航空租賃這個大市場之后,國銀租賃、交銀租賃、浦銀租賃等一大批租賃公司也開始進入航空租賃市場。
中資金融租賃公司逐漸擴大在國內航空租賃市場的業務,外資租賃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開始降低。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