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融資租賃盤點:變革開始?
三十而立,對于任何行業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濃墨重彩的年份。經歷上世紀80-90年代由興到衰的沮喪和“十一五”期間由衰到興的激情后,融資租賃業站在了變革的十字路口。
業務規模受控制、增長勢頭放緩;融資渠道受擠壓;廠商系融資租賃公司崛起;增值稅改革、商務部發布《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等,融資租賃公司喜憂參半。可以預見的是,“十二五”期間融資租賃公司將迎來轉型期。
新金融記者 盛長琳
新金融記者近日獲悉,即將出版的中國租賃藍皮書——《2011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至2011年年底,全國在冊運營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約286家,比年初的182家增加約104家,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為9300億元,比年初7000億元增加約2300億元,增長幅度為32.9%。其中,金融租賃20家,約3900億元,增長11.4%;內資租賃66家,約3200億元,增長45.5%;外商租賃約200家,約2200億元,增長69.2%。
中國租賃藍皮書主編、經濟學家楊海田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2011年中國融資租賃企業增加較多,但業務增長明顯放緩。一些發展較快的地區如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發展速度也明顯放緩,這與“十一五”期間每年倍增式增長形成明顯對比。主要原因是在歐洲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日益增大、國家采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大背景下,有關部門對融資租賃業的最大業務貢獻者金融租賃公司采取規模控制政策。“2010年金融租賃業務規模總量占全國比例為50%左右,但2011年業務增速僅為11.4%,增速最慢,使得金融租賃的業務規模占全國比例下降到41.9%。”楊海田說道。
2011年年初,由于央行引入新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以取代之前單純的信貸控制,從而將租賃公司向企業投放的融資租賃資產規模納入社會融資總量范疇,金融租賃公司便被要求業務規模增長不得超過上年同期增長水平,否則對超額業務征收無息差別存款準備金。
不過,楊海田對規模限制并不認同,此前他在天津融資租賃行業協會的一次內部交流活動上表示:“融資租賃公司來自于銀行貸款的資金只是銀行信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并沒有增大銀行貸款的供應總量。來自于股東注資和社會直接的籌資,則是社會現有資金結構的調整,也不是社會資金總量的放大。規模控制不能一刀切,而要看具體某個企業的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負債率等公認的警戒指標是否超越了警戒線。”
除了在業務規模上受控制,在融資租賃公司最賴以獲得的資金渠道——銀行方面,內資和外資租賃企業的貸款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一位融資租賃業內人士表示,“內資融資租賃公司貸款的時候明顯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受銀行規模、收益率等等。”
德泰(天津)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永輝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我們都是將保理業務打包給銀行獲得貸款,銀行要求的回報率本身比較高。再加上在貨幣緊縮的情況下,前一陣貸款利率甚至比央行基準貸款利率上浮20%—30%,資金成本增加不小。”
一位上海融資租賃業內人士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說道:“在當前的環境下,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渠道除了股東外,就剩下銀行,信托公司也有,但是太貴。”
據了解,融資租賃公司資金來源55%來自于銀行貸款,長期依賴銀行融資已經成為融資租賃公司的軟肋,導致融資租賃公司的資產負債久期配置錯位。由于在信貸收縮的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通常更愿意借入成本較低的短期借款,但同時融資租賃公司的資產卻是中長期大型工程機械租賃,這樣“借短融長”就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為了解決融資租賃公司的融資困境,各融資租賃公司使盡渾身解數,在股東增資方面,楊海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