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重構同業利益鏈 “變種銀行”身影隱現
2012年,誰在大口蠶食銀行信貸?
這個主體豐富且多元:債券市場擴容,擠壓銀行的大企業和融資平臺貸款;保險債權計劃興起,正在搶食基礎設施融資;融資租賃行業疾進,改變著設備、固定資產貸款格局;房地產等企業中,信托在將銀行擠下長期貸款前五名的行列……
存款不停地以同業資金的形式流出銀行,貸款不斷被直接融資侵蝕。商業銀行不得不比以往更加重視與金融同業的利益合作關系,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益鏈條也在不斷重構。
典型例子是,不少商業銀行從今年開始將同業部從公司業務部獨立出來,專門拓展和保險、租賃、信托、證券、期貨等機構的同業業務。記者獲悉,其中一家上市銀行今年已經在保險債權計劃、租賃公司授信等方面屢有斬獲,總合作金額超百億元。
“我們牽頭做保險債權計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利用我們的渠道和擔保,同時我們收取擔保費和大筆存款,也維護住了客戶。”上述上市銀行同業業務一位人士稱。而同樣的利益勾兌,在新崛起的融資模式之間亦可覓其蹤跡。
分羹1.4萬億租賃貸款
汽貿龍頭龐大集團的2012年中期報告,幾乎顛覆市場對企業融資結構的原有印象。
據龐大集團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其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總金額前五名依次為中國民生銀行、信達租賃公司、長城國興租賃公司、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和興業租賃公司,租賃公司以三席占據了其中的主角。
上述幾筆租賃業務均發生在2011年末和2012年,租賃融資擠占銀行貸款的趨勢越發明顯,而龐大租賃的案例并非少數。
根據中國租賃聯盟的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在冊運營的各類總部融資租賃公司約430家,較年初增長45.3%;同期,全國融資租賃合同余額約14000億元,較年初增長幅度為50.53%。其中,截至今年上半年,銀行系租賃公司總資產規模突破6600億元,占全部融資租賃資產規模的一半以上。
從滲透率上看,發達國家的融資租賃滲透率至少在15%以上,有的甚至超過30%。但中國公司更傾向于從銀行借款,在租賃滲透率上,目前僅有4%至5%,未來頗具市場發展空間。
這個飛速發展的行業,正在悄然蠶食原本屬于銀行的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然而,在此過程中,銀行的身影始終忽隱忽現。
今年4月,江蘇省再保融資租賃公司向中小企業投放融資租賃款項,但該租賃公司同樣面臨資金來源的難題,于是采取了和國開行江蘇分行合作的模式。國開行主要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根據租賃公司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管理能力等,向其一次性承諾一定額度的貸款;另一種國開行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擔保措施,健全租賃公司信用結構。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國開行江蘇分行還選擇了江蘇金融租賃等公司合作,貸款規模超過5億元。
“(融資租賃公司)不跟銀行合作的話要做大恐怕很難。”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近期的講話尖銳、直接。
事實上,國開行江蘇分行在融資租賃貸款中扮演的角色,恰是銀行業的寫照。“金融租賃公司往往依賴于商業銀行和主要股東推薦客戶和租賃項目。”一家上市銀行同業負責人稱,銀行獲得包括但不限于中間業務收入(咨詢費、托管費等)、租賃公司存款等。
該負責人還介紹,包括給予融資租賃公司授信、消腫融資租賃資產規模等是銀行和租賃合作的其他重要形式。今年該銀行已和皖江租賃等多家公司合作,給予皖江租賃10億元的同業授信。
融資租賃公司資金來源對銀行的依賴很強。據了解,目前租賃公司融資渠道非常單一,主要依靠銀行借款,部分租賃公司的銀行借款占比達到80%甚至90%以上。
銀行從中的獲益如何?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近幾年資金由寬松走向緊縮,由于銀行貸款多為短期,租賃公司融資成本走高,租賃公司前幾年租賃項目卻是固定收入,以至于出現了租賃公司部分項目成本收益倒掛,淪為為銀行打工的現象。
據上述銀行同業負責人稱,租賃公司還依賴于銀行消腫和優化資產規模,途徑為買入返售應收租賃款,在銀行的同業業務中,雖然這一塊并不如券商資管、信托收益權瘋狂,但也是主要業務之一。
具體方式為,租賃業務大都有穩定收益,把債權賣給銀行,反映在銀行為買入反售模式,在回購發生前,租賃公司的資產就消腫了一大塊,只占用“承諾”部分的資本,遠低于租賃貸款。
目前這類合作規模龐大。一家股份行同業人士對記者稱,他們和眾多的租賃公司,現在算是租賃公司行業最大的供應商之一,給租賃行業提供了將近五六百億的資金,今年計劃做到一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