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重構同業利益鏈 “變種銀行”身影隱現
搶食2萬億債券融資
據介紹,首先,原來的貸款成本較高,所以直接融資募集的資金中,很多并非投向新項目,而是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如果某銀行拿下主承銷資格,其他銀行的貸款更有可能先被替換。
因為對銀行來說,這些大企業本身就是很優質的貸款客戶,銀行肯定不愿意主動把這些優質的貸款客戶讓給其他銀行。
其次,在業務的投入回報方面,從銀行整體的資本回報率來看,上述業務收入不需消耗銀行的資本金,因此回報率會比較高。
事實上,銀行介入債券市場遠非承銷如此簡單。
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的托管,這是一筆巨大的存款蛋糕,而這一個市場一直被銀行壟斷同時,“由于我國高儲蓄,商業銀行成為債券市場的絕對投資主體,目前商業銀行持有債券的比例已經超過存量的70%,債券投資者結構出現了單一化的特征。”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世安此前表示。
面對金融脫媒,銀行目前主要通過理財產品等表外業務應對,“效果比較明顯。”李迅雷稱。
通過購買債券,銀行擴充了觸角,扳回一局,獲取一定中間業務收入。
如果以銀行自有資金購買債券,也會取得一定利差收入,但和貸款相比,銀行在上述業務上的收益差距不言而喻;如果拆借同業資金,資金成本又要比存款高一些,買債利差更小。
但不可忽視的是,今年債市出現的3個事件——海龍債、賽維債、新中基債,主承銷商均為企業的主要貸款行之一。對于資質較差的企業,市場上關于主承銷銀行利用債券資金替換自身貸款的質疑漸起。
信托受益權洶涌
雖然監管甚嚴,對于信托公司來說,銀信業務“依賴癥”仍然存在。
中國信托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季度末,銀信合作業務的余額為1.84萬億元,占比為29.13%,與去年4季度相比,雖然占比下降了5.6%,但是余額卻上升1700億元。
對此,上海一位信托人士的解釋是,銀行渠道依然是信托公司業務合作的主要來源,如果不與銀行合作,風險可能會被放大更多。
不過,今年以來,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正成為銀信合作的新模式。11月30日,銀率網的產品信息顯示,北京銀行正緊鑼密鼓發行的2012年第46期心喜系列三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分別達到5%和5.2%。
當然,如此誘人的收益水平自然與其投資方向密不可分。產品說明書顯示,除了投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外,還包括信托受益權(收益權)以及金融資產、權益買入返售交易。
事實上,從今年以來,以興業銀行為代表已經將該項業務演繹得淋漓盡致。在今年的中報中,興業銀行受益權部分的規模為2125.51億元,占比達29.51%。到三季度末,興業的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規模為7118.59億元,若按上述比例測算,受益權部分仍有2100億元規模。
浦發銀行在6月末持有的374.68億元信托受益權中,有313.92億元就是由同業金融機構根據協議進行遠期回購。
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的模式是,譬如,貸款客戶A企業需要資金,則可先由B機構(包括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等)通過單一信托的方式給A發放貸款,然后B機構再將單一信托的信托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的理財資金,相當于銀行走“曲線救國”的道路,滿足了企業的資金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B機構與銀行不在信托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對于銀行和信托公司來說,從而規避轉表、按銀信合作業務計算風險資本等監管要求。
上述信托人士表示,其實也就是圍繞銀行體系,進行產品創新,而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主要是通過差價獲取收入。興業銀行一位高管此前也表示,買入返售信托資產的利差在上半年達到2%以上,而在11月份已經收窄到1.5%。
(本報記者王芳艷對此文亦有貢獻)